新书速递‖学会会员唐友生作品集《听雨集》出版
作者简介
唐友生,笔名唐游僧、千岛一叶,中华诗词学会、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西安诗词学会、杭州市、宁波市、余姚市诗词与楹联学会、梁弄诗社会员,浙江淳安人,现居浙江省余姚市。中学就读于淳安县唐村中学,大学先后就读于海军航空大学、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在海军试验基地、东海舰队等部队有服役经历。
序
西安诗词学会会长 毛艳飞
《听雨集》付梓在即,唐友生先生嘱我作序,我深感荣幸,亦觉责无旁贷。记得 2024 年 2 月,依然是乍暖还寒的时节,唐先生来西安旅游,创作了一批关于西安的诗作,并在微信上托付于我。所以认识唐先生我是先认识了他的诗。
当年 3 月唐先生再次出差西安,专门拜访了我,还积极加入西安诗词学会,自此,学会又多了一位实力派诗人。唐先生和我聊了很多,主要是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对诗词创作的看法。一位曾经保家卫国的军人,用他博大的胸襟和满腔的热情,转业后成为了一名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践行者,让我不免心生敬意。
也许是军人所拥有的共同特质吧,唐先生对祖国山川有着浓厚的情感,凡所到之处,必有诗作记录。2024 这个春天,唐先生就以一首七律《长安遇梅感怀》叩开了古城诗坛的大门。诗中“开谢千年终寂寞,难随暖艳醉春风”的意境,令我等西安诗友为之感叹。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唐先生对古都长安的深情厚谊,更体现了他对诗词艺术的独到见解。此后,他的诗作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汇入中华诗词的浩瀚长河。
细读《听雨集》,唐先生真正不曾辜负自己的笔名“唐游僧”这三个字,他用诗笔写出了一位诗人“芒鞋踏破千山雪,锡杖挑来万里云。” 的“游僧”情怀。在千岛湖畔听雨,在渤海之滨吟月,在姚江岸边寻春,在华山之巅观云,在刘公岛上怀古。他的诗,既有“终古文华开浊世,南台雅客竞才观。”的豪迈;也有“亲慈头点不思睡,番芋籽煨偷作成。” 的温情,又有“山河万里空如洗,阔海长天夜夜悬。”的壮怀。这种刚柔并济的诗风,正是唐先生军旅生涯与文人情怀的完美融合。他的诗词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思考。无论是山川湖海,还是花草树木,在他的笔下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与情感的深度。
唐先生的诗,最打动我的是那份真挚。他写乡愁,“明月他乡多翘首,每逢祖日暗悲声”;他写亲情,“家亲寄告只坟垒,老屋思寻余断墙。”;他写友情,“摩肩应不识,华发两衰翁”。这些诗句,字字血泪,句句真情,读来令人动容。他的诗词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共鸣。每一首诗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无论是儿时的记忆,还是军旅的生涯,抑或是游历的见闻,都在他的笔下化作一首首动人的诗篇。
在格律诗的创作上,唐先生既恪守传统,又不拘泥古法。他主张“用今声吟诵”,追求“平易为上”,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使他的诗作既保持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生活的气息。他的诗词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悠长,既有古典诗词的典雅,又有现代诗歌的灵动。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使他的诗词在当代诗坛独树一帜,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听雨集》的出版,不仅是唐先生个人创作的里程碑,更是当代诗词创作的一次有益探索。这部诗集不仅记录了他近两年来的创作历程,更展现了他对诗词艺术的深刻理解与不懈追求。他的诗词创作,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有对现代生活的反思。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记事抒怀,他的诗词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执着。
借此,我还想强调一下,个人诗集出版的重要性。如今从 AI 的横空出世,到 DeepSeek、Manus 的应用落地,人工智能取代甚至超越了很多人类的技能,对包括诗词创作在内的人类生活,造成了极大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诗集的出版无疑是一场人文主权的宣示。它拒绝被流量驯化的语言惯性,以纸张为盾牌抵御碎片化表达的侵蚀。当短视频用十五秒收割情绪、热搜榜单以分钟为单位刷新记忆时,诗集却将文字淬炼成钻石,让每个标点都成为可触摸的永恒。这种看似笨拙的坚持,实则构建着对抗数字洪流的诺亚方舟——大浪淘沙之后,油墨浸润的纸页仍然篆刻着人类心灵的密码。更重要的是,诗集出版延续着文明的薪火传递。从甲骨卜辞到活字印刷,从莎草纸到再生纸浆,人类始终在用最脆弱的载体托举最沉重的精神。在人工智能开始批量生产“诗歌”的今天,一本带着体温的诗集,仍在证明着痛感与爱欲无法被算法解构的本质。它不仅是语言的琥珀,更是人性光辉的微型纪念碑,标记着我们作为“人”而非“用户”的尊严与重量。
愿《听雨集》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是为序。
2025 年 3 月 16 日于西安
自序
诗词创作想来应是个人的独行,但当她结集走向读者,便成了心灵之间的邀约与审视。为读者更好地了解我的诗词观、诗路历程,以及《听雨集》概况,在此,我愿以笔墨为桨,载读者入舟,去观照《听雨集》的来路与归途。
一、关于诗词的主张
由于汉语言的发展流变,格律诗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古、新韵并存的局面。诗人使用哪部韵书来创作诗词,可以依据个人的喜好和表达的需要进行选择。关于格律诗词创作我认为应遵循如下:
格律当是前提。格律之于诗,应如堤岸之于江河、牵线之于纸鸢,因其约束而更显奔涌、更显自由。当今汉语言习惯和审美要求,与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用古韵写诗,今声吟诵,会碰到许多押韵、平仄的问题。用古音吟诵又不利于普及,也未必符合今人的审美感受。我觉得创作诗歌,作者知道古四声和今四声的区别,确保作品符合格律要求,诵读起来有韵律之美就可以了。当然格律只是术,意境才是道,如何取舍不言自明。
功夫应在诗外。有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于诗者而言,最重要的在于体悟诗之魂、诗之韵,为创作赋能。诗人还应保持多元而独特的切入视角、超脱而优雅的审美情趣、至善至美的情感皈依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是创作的基因和土壤。 “攻”“揽”应求精当。拙作《告诗家》“为诗有似登山岳,百径终究归一巅。揽境攻辞任尔变,不留痕迹最为仙。”“揽境、攻辞” 之于创作,犹如修行之于僧侣,没有深修、精修难成真佛。只有揽得、攻取后,才能使诗作“百径归巅”,浑然天成。诗作本身字、词的选用,还是平易为上。用典也应该根据表达需要,来选择和加工,为自己的作品服务。
“一己”反是关键。诗人所思所想都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只要是对真善美的真情抒发,就是很好的题材。人都是区别于人存在的,诗人只要是发乎情、成于思、写作诗就足够了。以单纯的心创作,才能够找到与众不同的自己,这也是诗词存在的价值。当一己即时的悲欣足够诚美,自会与永恒的人性产生共振,也自然关乎天下、关乎众生。 2024 年是“中华诗词精品年”,呼唤精品是诗词创作的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那么何为精品?私以为,在表达贴切、格律合规的基础上,首先要突出意境。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审美情怀的形象化、外在化表达。往往需要诗人有高超精妙的构思,是最能体现优劣的。其次要突出主旨,主旨相当于文章的中心思想,要紧紧围绕精神世界、物质世界的真善美进行创作,这样才能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诗歌短小精悍,每字每词每句都要紧紧围绕主旨,服务主旨,精当贴切。再次要突出个性。要有诗人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风格、独特的表现形式,但是又不能脱离于普遍的审美。唯有如此方能去谈精品。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初学者对诗词创作的粗浅理解,至于自己能践行到哪一步,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二、我的诗心诗路
我认真地从事格律诗创作是从 2023 年开始,所以怎么说都是个诗坛新人。身边自然会有人好奇,是什么原因现在才开始写诗?是不是很早就开始积累了?为什么现在几乎每天坚持写诗?其实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但是,首先对于诗歌我是热爱的。小学读到“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瞬间就被它迷住了,怎么可以表达得这么有意思?!这么贴切?!中学也读到过一本油纸印刷的诗集,有些许揣摩。在没系统学习过格律时,也有过一些涂鸦,后来看看太稚嫩,付之一炬了。但是对于诗歌的阅读和重视一直没有间断过。大概我的诗词创作,启蒙于对优秀诗词的揣摩吧。
2023 年开始,我认真地学习了格律诗创作要求,陆续开始创作,并逐渐为之着迷。刚开始在“吾爱诗词”“中华诗词”平台发布作品,获得了诗友点赞和诗社青睐。2024 年春节前夕赴西安旅游期间,在西安创作了一批关于西安的诗词,获西安诗词学会毛艳飞会长推荐并以《一个浙江诗人眼中的长安》刊发,3 月份第二次去西安出差时,我专程拜访感谢了毛艳飞会长,并被毛会长邀请入会。同年又加入杭州市诗词学会,并被两地会长共同推荐,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所以十三朝古都长安在我的诗歌创作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人也有幸被西安诗词学会评为 2024 年度优秀诗人。结缘诗意长安,与千年诗家同沐古都风韵,实我之幸也!
我创作的诗词作品,大都发布在微信公众号《游僧诗庐》和朋友圈,主要原因是方便记录并永久在线,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我发在相关平台的作品,除了展示,更多的是希望获得有效的交流和批评,以利于诗作水平的提高。偶尔也参加一下赛事,但都浅尝辄止。
我没想过这么快就要结集出版,主要还是由于同乡读者的鼓励与赞助。结集出版是一个很累的活,合适的出版社、诗集的整理、作序的邀请、插图的准备等等不一而足。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不少前辈、诗友、书友甚至同事的有力指导和帮助,诗集的出版也是他们共同付出的结果。这次结集出版是对我近两年创作历程的一个小结,而不是结束,希望它给我带来的是更广阔的平台和更高水平的创作。
三、关于《听雨集》
《听雨集》选收了我近两年创作的其中300 首格律诗作。副题《“唐” 诗三百首》,既承祖姓之荫,更是对《唐诗三百首》经典的致敬。本集作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往昔岁月的真情回忆。包括儿时山村的田园生活,唐中求学的美好经历,别多聚少的军旅生涯,天各一方的朋友知己,过往生活的美好回忆,对先贤旧事的追忆缅怀等等。
二是现实生活的所遇所思。包括游历各地的游记式诗篇,对诗友故人的真情流露,对生活点滴的美好记录,对人物变迁的触景伤情,对人生际遇的自嘲开慰,等等。
三是对美丽景物的有感而发。包括对千岛湖、余姚、宁波、杭州等这些生活相关城市,以及九寨沟、西安、华山、威海等近两年旅经地、过往岁月居留地等的景物描绘和旅游感受,还包括对平时生活中一草一木的描写和赞美。
四是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感悟。包括对时事社情的感想和愿望,读书观影的感触,社会生活点滴的思考等等。
诗集分为三卷:客舟雨卷(描景状物)、孤窗雨卷(怀故言志)、入帘雨卷(记事抒怀)。大致两年来的所思所想,都以诗的形式得到了完美的记录,所以我觉得我一直是以写日记的心态在创作,能以最美好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自己的情感,记录自己的思想,记录自己的思考,无疑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这种幸福感大概是其他一切事情所不能比拟的。
至于说到我诗词的风格,我说不好,还是交给读者吧。只能说情感发端于一我,而应呼风云宇宙,我只是把自然地回应搬回诗篇中。她们将穿越多少目光?激起何种回响?跨越多长时空,答案固在诗里,却常在我外。诗人唯有成为更好的自己,创作更好的诗作。
我相信心存诚美,总会有一种你最在意的美,会不经意地出现在你经过的路途上。唯愿某日某位读者,在某个雨夜翻开此集,能与诗内之我江湖相逢,或共一掬泪,或同一抹笑。
所以还等什么呢?亲爱的读者们,欢迎你来《听雨集》,在沥沥雨声之外,听一听心和心链接的声音。更欢迎你来评诗,来写诗!
2025 年 3 月 18 日于游僧诗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