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媒,漂泊为题——艾梦斐诗歌品读会圆满结束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8月30日下午在禹州市新华书店恒达之芯店内,一场名为“艾梦斐诗歌品读会”的文学活动如期举行。这是一场以诗会友的心灵对话,也是一次穿越传统与现代的文学之旅。 艾梦斐是西安诗词学会会员,他的作品结集出版,并成功举办诗歌品读会,是他人生的一件大事。西安诗词学会会长七大古都诗词联盟发起人毛艳飞,在给梦斐的评论中有写到'诗道之兴废,关乎气运。其诸体文章今集结问世,使古调协今情,雅言道俗事,岂非风雅不坠之明证欤?读者苟能静观细味,当于字里行间,得见古人所谓“温柔敦厚"之旨。” 本次品读会嘉宾云集,线上线下联动。禹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丁进兴、禹州市委宣传部文教科长张华辉、禹州市新华书店图书业务部主任陈卓、禹州得到读书会会长吴刚、禹州市诗歌爱好者李俊杰,禹州市诗词协会会长王长友等嘉宾莅临现场。 同时,通过云端相连,信阳农林学院讲师霍伟、青海诗词学会理事刘钊、信阳农林学院图书馆读者服务部主任姜雁、北京皮村文学小组成员小海等远方文友也参与了分享: 丁进兴书记在致辞中讲到,当他看到艾梦斐的诗歌集《似是故人来》时,毫不犹豫地为其写下了两千多字的评论文章《隐去抒情的排比完成对时代的修复》。他认为,诗人永远在表达对世界的爱意,尽管人生总在奔波,但诗人笔下的桂花或山茶苗都带着时代的体温。他鼓励所有写作者“保持创作野心与纯粹”,既要追求更高创作水平,又要保持创作的纯粹性,始终葆有对生活的热爱。 品读会分为“旧体诗词”“现代诗歌”“赋、散文、评论”三大板块,全方位展现了青年诗人艾梦斐的创作面貌。 在正式品读之前,霍伟老师以序言引路,讲述了与梦斐浓厚的师生缘。旧体诗词部分,青年诗人刘到通过云端连线,带大家领略了“刘艾和诗”中的妙趣呼应。艾梦斐本人则分享了“那些日子”的创作故事,更以“诗解STM32”展现了理性逻辑与感性文思的奇妙交融。 禹州市诗词学会会长王长友认为,艾梦斐的创作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古典诗词在当代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作品扎根于真实的生活经验与情感波动,为禹州诗坛带来了清新之风,其探索精神值得鼓励和学习。 现代诗歌环节,在边雪峰老师的引领下,读者们沉浸于《夏禹组诗》《老宅和它里面的人》《雨水》《送别》《其实》等作品的意境中。李俊杰老师分享了对这些现代诗的品读感受:认为梦斐的诗“既有浓烈的情感抒发,又有扎实的文学功底”。 赋、散文、评论部分,信阳农林学院图书馆读者服务部主任姜雁老师声情并茂地分享了《信阳农林学院图书馆赋》和它背后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对知识、对学府的崇高敬意。艾梦斐的“毕业致谢”则是对青春岁月和大学时光最深情的告白。 来自北京皮村文学小组的成员小海分享了“去皮村”的故事,展现在北京打工群体中依然坚持文学梦想的感人故事。“我在长安”则带大家领略了古都西安的历史气息与现代风貌。 禹州市新华书店图书业务部主任陈卓在分享中表示:“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新华书店不仅要提供优质的图书资源更应该成为推动文学创作、促进文化交流的平台。” 陈卓强调,此次诗歌品读会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展现了新华书店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文学创新中的双重角色。“未来我们将继续支持本地文学创作,举办更多类似活动,让书店成为城市的文化客厅,让文学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她特别提到,艾梦斐作品中展现的“漂泊”主题,实际上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普遍状态。“我们希望新华书店能够成为漂泊者的精神港湾,在这里,每个人都能通过文学找到心灵的归属。” 随后,禹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连伟峰等表达了对年轻作家的肯定与鼓励,希望年轻作家艾梦斐立足现实,创作出更好更优秀的作品,期待禹州涌现出更多优秀的文学新人。 禹州得到读书会的优秀书友苏小满分享了自己学习与读书的体会。她谈到只有读书才可以滋养灵魂,提升境界,而写作能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开阔,从而走得更远。 品读会最后,丁进兴书记总结道:“诗歌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也是我们安顿心灵的方式。艾梦斐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他真诚地记录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
“其实遗憾的还会有好多,漂泊是时代的主题。”这句诗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但正因为有文学,有诗歌,我们在漂泊中能够找到共鸣,在孤独中能够获得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