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夏晓安副会长作品集《故乡的风——大长安随想诗歌集》出版
书籍简介 《故乡的风——大长安随想诗歌集》主要收录了夏晓安先生2020年以来创作的诗歌作品112首,其中格律诗32首,其余均为新体自由诗。诗歌作品主要涉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赞美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都市——西安,古称长安。大长安,中国历史上建都最多的城市,先后有十三朝代在此建立都城,其中最著名有周秦汉唐等朝代,在此创造了人类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唐诗,达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作者在诗集中多篇幅、大篇幅赞美大长安辉煌的历史,例如《大长安》《大长安随想》《大秦雄风》《千年帝都西安城》《杜甫,一代诗圣》等。二是赞美新时代西安这块神奇土地美丽的今天,赞美秀美的大自然、赞美故乡的诗歌。例如《初春的渭河》《泾渭分明》《春暖花开》《夏日即景》等。三是对领袖英雄人物的怀念赞美,弘扬正能量,例如《光辉思想照耀千秋》《红色航船乘风破浪》《人民救星毛泽东》等。四是人生哲理、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的诗歌,例如《追寻》《光影里的诗意》《成人亦成己,悠悠天地宽》《人生》等。五是和作者生活工作及时政相关的诗歌作品,例如《拆迁》《2020,写在清明节》《教育扶贫义不容辞》《2022之战争与和平》《生日》等。 总之,作者通过诗歌作品热情的赞美了大长安这个古老悠久的大都市,不仅赞美她灿烂辉煌、波澜壮阔的昨天,同时热忱颂扬她现代时尚绰约风姿的今天,抒发对这片古老土地、也是作者的故乡深深的爱恋之情。作者简介 夏晓安,西安诗词学会副会长,陕西省诗词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汤峪:一个神奇的地方》获第二届中国西部“黄土情杯”诗歌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端午,不羁的情思》获得2023年西安诗词学会“达立杯”端午节诗词大赛三等奖。近年来在《陕西诗词界》《西安诗词》《西安诗词公众号》《羊城晚报》《西部探索》《西安对外交流》《悦合·财富生活》《西部文学》《陕西诗词》杂志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作品百余篇。2015年出版个人诗集《故乡的云——黄土地随想诗歌集》。2020年出版修订版《故乡的云——黄土地随想诗歌集》,发布会被陕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序言 西安诗词学会会长 毛艳飞
夏晓安先生乃吾生平挚交,亦为学会之砥柱中流。数十载光阴,先生以笔为犁深耕文脉,以心为烛照彻诗坛,于幕后默默耕耘,为学会无私奉献。今日,夏先生将半生积淀的文脉热忱尽数倾注于诗集——或寻根秦岭云深处,或问道未央宫阙间,或吟哦于曲江流饮之畔,终凝成《故乡的风——大长安随想诗歌集》这一卷长安魂魄的诗性图谱。 今夏先生以诗卷相托,邀吾作序,吾欣然应允。非独为酬知己之谊,实乃欲借方寸纸页,铭刻一位诗者对故土的赤诚、对文明的敬畏、对诗道的虔诚。观其诗,如见长安城砖的年轮里跃动着盛唐的脉搏,如闻灞桥折柳的烟雨中回荡着《诗经》的余韵,更如触到一位诗人用指纹拓印的传统文化基因密码。 风起长安,云卷渭川,三千年文明如大河奔涌,在《故乡的风——大长安随想诗歌集》中凝成星河。这卷诗集非笔墨堆砌的华丽辞藻,亦非符号堆叠的乡愁标本,而是以风为梭,将秦岭之脉、汉唐之魂、丝路之韵织成一幅流动的文明长卷。 秦岭,这座横亘华夏的巨龙脊梁,是故乡风的原乡。它的褶皱里藏着半坡陶罐的纹路,藏着蓝田猿人的篝火,藏着周秦汉唐的烽烟。当风掠过太白积雪,便化作《诗经》里“蒹葭苍苍”的吟唱;当风穿过终南云雾,便凝成王维“行到水穷处”的禅意诗章。 故乡的风在千年诗韵里是季节的调色师。春日里,它化作青麦拔节的脆响,化作桃花飘零的叹息,化作渭水涨潮时诗人袖口的墨香;夏日中,它卷起金色麦浪的漩涡,裹挟着雷雨前的硫磺气息,将《观刈麦》的悲悯与收割机的轰鸣谱成交响;秋霜至,它吹落玉米的黄袍,染红柿树的朱冠,让“秋风生渭水”的苍凉与对故乡的炽热情怀交相辉映;冬雪落,它雕刻出冰雕玉砌的童话,也凝结着春节来临时民风民俗的气息,幻化成亲人团聚、其乐融融的诗行。 今日的故乡亦非是古代之长安,今日之呼唤不仅是长安之呼唤,它跳跃着时代的脉搏,激荡着文明进步之回响。当风掠过高新区的大楼群,它正将《梦溪笔谈》的智慧注入人工智能的芯片;当风穿过航天城的发射架,它正把《天工开物》的匠心刻进火星探测器的轨迹;当风回荡在碑林博物馆,它正让颜真卿的楷书与3D打印的科技共舞。 诗卷中,新诗与格律诗词相得益彰,来自东、南、西、北的风化作诗的魂魄。它掠过终南山巅的云海,卷起大雁塔顶的铜铃,穿过不夜城的霓虹,最终栖落在每个读者的眉间心上。这不是一部怀旧的诗卷,而是一封写给未来的文明情书;不是一次乡愁的凭吊,而是一场文明基因的写照。当风起云涌处,长安未央宫的残柱与大雁塔的飞檐正进行一场千年对话;当诗行流淌时,古老城郭与未来都市的和鸣已响彻寰宇。
序言二 西安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月人
听闻予刚从京城陪同老伴看带外孙归返西安处理杂务席不暇暖,相交多年的诗友夏晓安同志就携其《故乡的风——大长安随想诗歌集》电子打印书稿前来访予,恳请撰序。予岂能推辞,当勉力为之。 度罢五一长假,访亲走友,腾挪词学研究办公室,接待旅法归来之诗词挚友文子先生,予终当静下心来,认真阅览诗稿,既为其辛勤创作感动,又为其家国情怀感动。 据予记忆,这是第二次为夏晓安诗歌集撰序,上次是为其《故乡的云——黄土地随想诗歌集》撰序,书出版后,作者在好友的支持下,在一酒店举办了首发式,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时隔多年后,作者已是西安诗词学会副会长,特创作新书稿即将付梓,诚乃可喜可贺! 现书名《故乡的风》,前书名《故乡的云》,显然是诗人有心刻意为之,旨在体现他的故乡情愫,这是其诗作感人的原动力。因为故乡情愫最能引起广大读者共鸣! 作者《故乡的风》与《故乡的云》相比,在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上至少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是有生活,接地气,故而感人至深。 二是主新诗,涉格律,创新勇气可嘉。 三是慕田园,写节令,悯农情真意浓。 四是境阔大,旨高远,胸怀家国天下。 下边,我们就依次来看看其诗歌作品。先看其有生活,接地气之诗作《抗战老兵》。这显然是讴歌当年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之国民党将士大无畏革命精神,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新中国建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对败退台湾的国民党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史实讳深莫无,直至人民领袖习近平请抗战老兵坐上国庆遊行彩车,给国民党抗战老兵发放抚恤金,抗战老兵才受到了人民的崇敬!《抗战老兵》就反映了这个历史的画面,讴歌了重大的现实题材。再如《拆迁》一诗,在歌颂建设美丽新农村,拆除旧庄稼院,置换高楼大厦,却无法安置失地农民的问题困惑着新农村建设与新农民生存,往日的农村园田风光也成了梦中的痛心记忆。 再看主新诗,涉格律,创新勇气可嘉。从书名《故乡的风——大长安随想诗歌集》即可知是新诗诗集,与前诗集《故乡的云》相比,涉及格律诗。西方的十四行诗,类如我国的格律诗,十四行诗(sonnet)音译为“商籁体”,源自意大利sonetto,意为“短歌”或“小曲”。它是欧洲文学中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以固定的行数(14行)、音节数和押韵规则为标志。经典包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约翰•济慈的《蝈蝈与蛐蛐》等。中国诗人冯至的《十四行集》开创了汉语写作范例。 三看慕田园,写节令,悯农情真意浓。诗歌作品中有不少写我国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之诗作,抒发了作者看重中华传统文化之民族自信与关心农事与体恤农民之情怀,很令人感慨。如《端午,不羁的情思》《立春日逢七大古都茶话会有感》《过年》《写在清明节》《立秋》《秋分》等。 例如诗作《天上人间共上元》,忽天上宫阙,忽地上人间,忽秦岭圆月,忽城门鼓楼,忽彩灯烂漫,忽古乐喧腾,大唐不夜城人潮涌动,一派盛唐繁华景象。真真是大开大合,潮起潮落,道出我泱泱中华之大国气象! 诗作《沉痛悼念李克强总理》堪称经典,人民的好总理是共和国后生人,在融媒体时代,泱泱大国总理的音容笑貌深深刻划在亿万人民心中。夏诗在抒情中叙事,强调了总理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信仰:国家是人民组成的,人民好了国家才能好!在叙事中抒情,表达了人民永远怀念把人民时刻放在心上的总理的深情! 四看境阔大,旨高远,胸怀家国天下。主要表现在迷恋故乡,多涉时政。《故乡的风》《渭河》《初春的渭河》《过年》《大长安随想》等都是关于故乡的记忆,真诚朴素感人。在《故乡的风》中,作者善用抓拟人与想象,比喻清新可人。诗人说:“故乡的风是拂动的柳枝是婀娜的杨树稍,那嫩绿的叶片演奏着春天的乐曲”,“故乡的风是夏日金色的麦浪”,“一阵清风为杨柳脱去昔日的盛装”。再如《大长安的呼唤》第一节,把对盛世大唐想象得无比丰富感人:“兴庆湖的碧波是否还倒映着唐明皇的身影?那一弯小船能否承载着杨贵妃的艳丽!曲江池幽静的湖面是否照着大唐的明月?宛若远远传来李龟年古朴典雅的琴毖之声!大雁塔的鸟雀是否从遥远的盛唐飞来?它们争相讲述着曾经的见闻与辉煌!大明宫遗址仿佛骤然呈现帝王的豪华宫阙,一队队西域使者等待着大唐皇帝的召见!” 《2022之战争与和平》《拆迁》两诗都涉及国际国内时政,前者呼吁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后者悲喜交加,无可奈何!拆迁给失去家园的农民补偿了高楼新居而不见了田园风光,农民也失去了以土地谋生的资源,融不进大都市的农民成了边缘人! 总而言之,夏晓安是一个立足大地、胸怀高远、富有激情的诗人,他的诗,总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使读者得到阅读快感,在生活和工作中永远扬帆前进,直奔目标,故于愿向读者推荐夏诗,并向作者表示衷心的祝贺!赋诗一首概括夏诗特点,诗曰: 夏氏诗歌承地气, 故乡情愫从无移。 体裁拓展过关难, 境界恢宏称第一! 此为序。 友人荐语
听钟楼风语,寻雁塔诗痕,在时光里品味乡愁,在景致里回想故土,这就是诗人眼中的大长安。以岁月为舟,以文笔为桨,用生动去感悟深沉,用思念去体会永恒,这就是诗人心头的不了情。 ——林峰(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 评论1 诗意的故乡与时代的精神 牛国良
夏晓安兄和我是老早就相识的诗友,他为人谦逊、诚恳、热情,为学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是一位勤奋的诗歌创作者,2015年就出版了诗集《故乡的云——大长安随想诗歌集》,2020年进行了增订。现在,他将2020年到2025年的诗歌汇编成册,定名为《故乡的风——大长安随想诗歌集》,即将出版,要我为诗集写篇评论。 拿到电子版清样,我惴惴不安、诚惶诚恐,多次翻检,认真阅读,细心揣摩。总体来说,这本诗集,是一本充满深情与哲思的诗集,它以故乡为根脉,以大长安为背景,通过对自然、历史、人文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本诗集不仅是夏晓安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时代精神的捕捉与传承,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以下我从艺术特色、思想感情、社会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艺术特色: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 (一)形式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夏晓安的诗歌在形式上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他采用了多种诗歌体裁,包括自由诗、格律诗、十四行诗等,使整本诗集在形式上富有变化。例如,《故乡的风》是一首自由诗,诗人以自然流畅的笔触,描绘了故乡四季的风,展现了故乡的自然之美和岁月的变迁。而《七律·郑国渠》则是一首格律诗,诗人通过严谨的格律和对仗,展现了郑国渠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这种形式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体现了诗人对不同诗歌形式的驾驭能力。 (二)意象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夏晓安善于运用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他的诗歌中充满了自然意象,如风、雨、雪、花、树等,这些意象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故乡的自然风光,还承载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和对生活的感悟。例如,在《故乡的风》中,“拂动的柳枝”“嫩绿的叶片”“金色的麦浪”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故乡四季的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诗人还运用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意象,如“大雁塔”“兵马俑”“华清宫”等,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大长安的历史文化魅力,还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 (三)语言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夏晓安的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大长安》中,诗人用“大长安,一个古老而伟大的城市,也许你不只是一个城市,你曾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你曾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样的排比句,强调了大长安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使读者对大长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和方言,使诗歌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更具地域特色。 二、思想感情:深情的故乡与时代的脉搏 (一)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故乡是夏晓安诗歌中永恒的主题。他对故乡的眷恋贯穿于整本诗集,无论是对故乡自然风光的描绘,还是对故乡人文历史的回忆,都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在《故乡的风》中,诗人通过对故乡四季的风的描绘,展现了故乡的自然之美和岁月的变迁,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在《望故乡》中,诗人以“我望见了故乡,望见了故乡那低矮的土墙,那几间大瓦房,望见了辛勤劳作的亲爹娘”开篇,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故土的坚守和对传统的尊重。 (二)对时代的深刻思考 夏晓安的诗歌不仅关注个人情感,还积极反映时代精神。他对时代的思考贯穿于整本诗集,无论是对历史的回顾,还是对现实的描绘,都体现了他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大长安的呼唤》中,诗人通过对大长安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描绘,表达了对大长安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在《百家诗花映长安》中,诗人以“高唱着新时代的赞歌闪耀着灿烂的光芒”结尾,直接表达了对新时代的赞美和对未来的信心。这种对时代的深刻思考,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敏锐洞察力,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夏晓安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他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在对自然的赞美、对人文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憧憬中。在《春的气息》中,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在《生日》中,诗人说“生命是孤独的”“生命是美好的”“生命是有价值的”,直接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三、社会价值: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弘扬 (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夏晓安的诗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他通过对大长安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创作,展现了大长安的历史文化魅力,为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大长安》中,诗人通过对大长安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描绘,展现了大长安的历史文化魅力,使读者对大长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在《大秦雄风》中,诗人通过对秦历史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秦历史的博大精深,使读者对秦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也反映了他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精神的激励与鼓舞 夏晓安的诗歌具有重要的精神激励价值。他通过对时代精神的捕捉和创作,展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为精神的激励和鼓舞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千年帝都西安城》中,诗人写到“西安,已擦拭去岁月的尘埃”“向着未来向着明天快马加鞭虎跃龙腾”,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在《生命之歌》中,诗人通过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人生的积极态度,使读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种精神的激励与鼓舞,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敏锐洞察力,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社会的教育与启迪 夏晓安的诗歌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价值。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创作,展现了社会的现实状况。在《教育扶贫义不容辞》中,诗人通过对教育扶贫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使读者对教育扶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在《抗战老兵》中,诗人通过对抗战老兵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抗战老兵的英勇,使读者对抗战老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种社会的教育与启迪,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力,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夏晓安的《故乡的风——大长安随想诗歌集》是一本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诗集。它以故乡为根脉,以大长安为背景,通过对自然、历史、人文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本诗集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我们提供了对故乡、时代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牛国良:西安诗词学会监事长、编辑部主任,曾任西安诗词学会副会长,2024年被评为西安当代诗人。)
评论2 星光照亮路途 ——读夏晓安的诗 李明
近几年来,我与夏晓安会长接触较多,印象中的夏会长是一位谦善温和的厚德长者,尽心操持着学会的工作。承蒙夏会长惠赐诗集《故乡的风——大长安随想诗歌集》,通读一番之后,我感受到了他浓郁的诗情和善感的诗心。将浓郁的情感出之以低调温和的行事,正是古人所说的“温柔敦厚”的诗教,夏会长可谓是一位古之君子。 这部诗集是以故乡命名的,很多诗都以关中故乡的历史和风物为书写对象,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情感。“大长安”是历史文化积淀特别深厚的一块土地,夏会长生于斯长于斯,在很多诗中都表达了对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深厚历史的缅怀和热爱,他歌咏关中的母亲河渭河,歌咏秦岭,歌咏郑国渠,也歌咏兵马俑、华清宫。而诗是大长安文化的精华,夏会长也在诗中对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伟大诗人反复致意,“李白杜甫白居易,塑造诗的王国,奔放诗的光芒”。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美妙的大自然永远是诗人灵感的源泉,夏会长的诗同样如此。他歌咏春光,歌咏夏日,歌咏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飞雪。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在诗人的笔下尤其具有重要的地位。 夏会长还善于书写生活。他写参与的诗词活动,写退休的感受,也写过年的味道;写教育扶贫,写筑路工人,也写阎良的甜瓜。夏会长的诗还展现出关注社会的特质,他歌颂杰出的领导人,歌颂抗战老兵,书写疫情期间的社会现实,还关注当下的世界局势,这种社会责任感也是秉承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的。 夏会长是一个平和的人,这种平和来自于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这在他的诗中多有表现。他说:“只愿潇洒走一回,情投意合无忧愁。”“当你面对悬崖绝壁,勇敢越过就能看到鲜花烂漫。”这种人生智慧让夏会长的诗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从艺术上来说,夏会长的诗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如上说的积极浪漫的诗情。在他的笔下,自然景物永远呈现出清新明媚的气息,很少带有阴暗的色彩,这也是诗人主体精神的投射。这种明媚与阳光,与盛唐诗的美感特质相思,也是二十世纪尤其是建国以来新诗学的优良精神遗产。 夏会长诗的语言同样是盛唐式的,大气自然而不雕刻,意象往往是宏大而飞动的,又善于使用排比等修辞以增加气势,如他写秦岭:“你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你彰显着中华国运的蒸蒸日上。如波涛汹涌气势磅礴,峰峦叠嶂直入云霄……”他还善于使用拟人的修辞,让笔下的风景事物都有了人的情感,如他写过年时候的太阳“羞涩地躲藏在云雾的后面,不愿露出那灿烂的笑脸”,天上的星星则是“眨巴着喜悦的眼睛”,等等。 可以用夏会长自己的句子来评价他的诗:“一本书,就是曾经的心路历程,在坎坷的路上唱着青春的歌。一首诗,就是黑夜里的一颗星辰,光华照亮寂寥的路途。”我想,读到夏会长诗的人都会被感动,因为他所写的就是自己的心路历程。虽然人生多有坎坷,但诗歌就像鼓舞着生命的歌声,也像照耀着路程的星辰。唯其真,才能够真实地表现生活,才能够感动人;唯其不被生活的阴暗面所局限,才能够超越生活,用充满阳光的语言来治愈人、鼓舞人。这正是诗的力量。 (李明,网名李囧月,南开大学文学博士,西安高校教师,中国诗学研究者,诗人。诗作和评论散见于《中华辞赋》《诗潮》《扬子江诗刊》等诗词刊物及各大网络诗词公众号,有诗集《镂冰集》《画脂集》印行。)
评论3 故乡情怀与时代歌咏 ——评夏晓安诗集《故乡的风》 杨保建
夏晓安先生的诗集《故乡的风》包含近几年创作的110多篇长短作品,其中既有他擅长的自由体长诗,也有运用古典格律诗体创作的短歌,可谓形式多样。这些多样形式的作品,若论其突出主题则可概括为“故乡情怀与时代歌咏”。 作为生长在历史文化名城——长安的一位诗人,夏晓安的情怀始终凝结于现实的长安与历史的长安,于是构筑起以关中平原为精神原乡、以长安文化为历史坐标的双重奏鸣曲。 诗集中拱卫在长安南北的秦岭和渭河,是夏晓安反复吟唱的地标,于是有了《大秦岭》《渭河》《初春的渭河》等长歌;关中平原的风物名胜,是夏晓安倾心关注的对象,于是有了《韩城古城》《七律•郑国渠》《七律·荆山黄帝祠》《七绝·秦始皇兵马俑》《七绝·华清宫》《高陵三绝碑》等吟唱;生于斯、长于斯的长安城,更是夏晓安倾注深厚生命体验的所在,于是有了《大长安》《大长安随想》《千年帝都西安城》以及《故乡的风》《望故乡》《生命之歌》《退休》《拆迁》《年的味道》《人生》《悲催岁月》《故乡的春天》《枣红马——一个遥远的故事》《生日》等等诗篇。在夏晓安的诗篇里,我们无需分清哪里是历史的长安,哪里是现实的故乡,他总是把一腔的热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描绘故乡风物又融入历史文化;他以长安历史为经,以故乡情怀为纬,吟唱出一篇篇或满含深情、或充溢豪情的诗作——他是一位被长安历史文化浸润又被关中乡土气息养育的长安诗人,他是一位时代的歌者。 夏晓安的诸多诗篇很自然地形成两组意象:自然意象与历史意象。与诗集同题的《故乡的风》,反复吟咏四季之风,于是我们看到了“婀娜的柳枝拂动的杨树稍”“夏日金色的麦浪”“露出牙齿的玉米”和“漫天飞舞的雪花”;《春的气息》里,诗人“闻到了春的气息”,于是“蜜蜂引路彩蝶飞舞,沉醉着烂漫沉迷着芬芳”“好像看到麦苗儿起身,原野处处绿波荡漾”;《望故乡》里,诗人“望见了故乡那低矮的土墙,那几间大瓦房”“望见了稻田金色的波浪,还有一片片金黄树叶飞舞飘荡”。诗集中围绕着“大长安”的历史意象尤为繁复:《大长安的呼唤》里,“曲江池幽静的湖面是否映照着大唐的明月”“宛若远远传来李龟年古朴典雅的吟唱之声”;《上元佳节,天上人间共此时》里,“骊山丽影,华清碧波,‘贵妃’起舞弄清影”;《大秦雄风》里,诗人“看到一望无际的行军队伍,看到将军气定神闲威猛霸气,看到战士目光坚毅步履铿锵”;即使在写景诗《春暖花开》里,诗人也会想到“也许李商隐在陪伴日本友人赏看樱花,也许遣唐使正在抒发思乡的情怀”。意象与意象群的相对稳定,往往是诗人风格形成的标志。大诗人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倾心于壮观的事物,如大鹏、长鲸和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诗圣杜甫沉郁顿挫主要风格的形成,既源于诗人所处时代的动乱、个人遭遇的坎坷,也得益于深沉忧思笼罩下的落木、江峡、疾风、阴云等意象以及诸多艰辛生活中的细节描述;大词人辛弃疾不仅以他词作的篇数居宋人之首,更以战争和军事意象群的入词,开拓了词体的广阔境界。从对夏晓安诗歌自然意象与历史意象的分析,我们说他是一位乡土诗人,也是一位长安历史的歌者。 夏晓安还是一位诗歌形式的勇于探索者,诗集中自由体的新诗本就有多种形式,与他前些年出版的《故乡的云》相比本集中出现了30首七言律绝。夏晓安写旧体诗时间不长,但他本就有诗人的气质与灵性,因此一旦决心要写,便上手极快,这30首作品就是他呈献给大家的尝试之作,其优与劣此处不再赘述。 (杨保建,笔名梦鸿,山西稷山人。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西安诗词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教学工作。参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三秦文化》《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等书籍。创作诗歌作品五百余篇,发表于《陕西中青年诗词选》《百家教授诗词选》《长安诗词流派作品选》等书籍及《陕西诗词》《西安诗词》《陕西开放大学报》等。)
|